上海9游会集团净化工程有限公司(//irenesjyu.com)芜湖网站欢迎您!企业公装的好选择,截止目前已为29836位用户提供了净化服务!
专注净化工程设计与施工!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 优质资质

  • 精英设计师

  • 高效售后

  • 一站式服务

装饰服务热线
15000180527

6、通风

文章作者:超级管理员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 38664次  时间:2022-08-10 22:30:37

  6.1 一般规定

  6.1.1  工业通风设计应在合理进行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厂区总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采取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并应防止生产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

  6.1.2  生产工艺应按清洁生产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对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宜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并应采取密闭、隔离和负压操作措施。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物质,在排放前应采取通风净化措施,并应达到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6.1.3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宜采用湿式作业,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输送粉尘物料时,应采用不扬尘的运输工具。放散粉尘的工业建筑,地面清洁宜采取水冲洗措施;当工艺或建筑不允许水冲洗且防尘要求严格时,宜设置真空吸尘装置。

  6.1.4 大量散热的热源宜布置在生产厂房外面或坡屋内。对生产厂房内的热源应采取隔热措施,并宜采用远距离控制或自动控制的工艺流程设计。

  6.1.5 确定建筑物方位和形式时,宜减少夏季东西向的日晒。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建筑物,其方位还应根据主要进风面和建筑物形式,按夏季最多风向布置。

  6.1.6  位于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地区,工艺散热量小于23W/m3的厂房,当屋顶离地面平均高度小于或等于8m时,宜采取屋顶隔热措施。采用通风屋顶隔热时,其通风层长度不宜大于10m,空气层高度宜为20cm。

  6.1.7 对于放散热或有害物质的生产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放散不同毒性有害物质的生产设备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性大的应与毒性小的隔开;

  2 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设备,宜布置在厂房自然通风的天窗下部或穿堂风的下风侧;

  3 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设备,当布置在多层厂房内时,应采取防止热或有害气体向相邻层扩散的措施。

  6.1.8  厂房内放散热、蒸汽、粉尘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设备应设置局部排风装置。当设置局部排风装置仍不能保证室内工作环境满足卫生要求时,应辅以全面通风系统。

  6.1.9 厂房内放散有害气体或烟尘,无组织排放至室外,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及国家相关排放标准时,应采取封闭和净化措施,并应采用机械通风。

  6.1.10 设计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时,宜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卫生、环保或生产工艺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与机械的联合通风。

  6.1.11  组织室内送风、排风气流时,不应使含有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空气流入没有或仅有少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人员活动区,且不应破坏局部排风系统的正常工作。

  6.1.12 进行室内送风、排风设计时,可根据污染源变化、污染物特性和污染物控制要求,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优化气流组织。

  6.1.13 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

  1 不同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

  2 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积粉尘时;

  3 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

  6.1.14  同时放散有害物质、余热和余湿时,全面通风量应按分别消除有害物质、余热和余湿所需风量的最大值确定。当数种溶剂(苯及其同系物、醇类或醋酸酯类)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

  6.1.15 放散入室内的有害物质数量不能确定时,全面通风量可根据类似房间的实测资料或经验数据按换气次数确定。

  6.1.16  放散粉尘、有害气体的房间,室内应维持负压;要求空气清洁的房间,室内应维持正压。空气清洁程度要求不同或与有异味的房间有门、洞相通时,应通过压力控制措施使气流从较清洁的房间流向有污染的房间。

  6.1.17 控制室、电子设备机房等工艺设备有防尘、防腐蚀要求的房间,新风宜净化,净化措施应包括过滤颗粒物、吸附或吸收有害气体等。

  6.1.18 建筑物的防烟、排烟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执行。

  6.2 自然通风

  6.2.1 厂房采用自然通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除工业厂房余热、余湿的通风,宜采用自然通风;

  2 厂房内放散的有害气体比空气轻时,宜采用自然通风;

  3 无组织排放将造成室外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时,不应采用自然通风;

  4 周围空气被粉尘或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的生产厂房,不宜采用自然通风。

  6.2.2 放散极毒物质的生产厂房、仓库严禁采用自然通风。

  6.2.3 放散热量的厂房,其自然通风量应根据热压作用按本规范附录H的规定进行计算,但应避免风压造成的不利影响。

  6.2.4 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厂房,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宜成60°~90°角,且不应小于45°角。

  6.2.5  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易于开关和维修的进、排风口或窗扇。不便于人员开关或需要经常调节的进、排风口或窗扇,应设置机械开关或调节装置。

  6.2.6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大于1.2m;冬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当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小于4m时,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措施。

  6.2.7 当热源靠近厂房的一侧外墙布置,且外墙与热源之间无工作地点时,该侧外墙的进风口宜布置在热源的间断处。

  6.2.8  利用天窗排风的厂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避风天窗或屋顶通风器。多跨厂房的相邻天窗或天窗两侧与建筑物邻接,且处于负压区时,无挡风板的天窗可视为避风天窗:

  1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23W/m3时;

  2 其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35W/m3时;

  3 不允许气流倒灌时。

  6.2.9 利用天窗排风的厂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设置避风天窗:

  1 利用天窗能稳定排风时;

  2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或等于1m/s时。

  6.2.10  当建筑物一侧与较高建筑物相邻接时,应防止避风天窗或风帽倒灌,避风天窗或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图6.2.10-1、图6.2.10-2)应符合表6.2.10的要求。

  图6.2.10-1 避风天窗与建筑的相关尺寸

  图6.2.10-2 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

  表6.2.10 避风天窗或风帽与建筑物的相关尺寸

  注:当Z/h>2.3时,建筑物的相关尺寸可不受限制。

  6.2.11  挡风板与天窗之间,以及作为避风天窗的多跨厂房相邻天窗之间,其端部均应封闭。当天窗较长时,应设置横向隔板,其间距不应大于挡风板上缘至地坪高度的3倍,且不应大于50m。在挡风板或封闭物上应设置检查门。挡风板下缘至屋面的距离宜为0.1m~0.3m。

  6.2.12  夏热冬暖或夏热冬冷地区以自然通风为主的热加工车间,进风口与排风天窗的水平距离及高差应满足自然通风效果的要求,通风效果可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预测。

  6.2.13 不需调节天窗窗扇开启角度的高温厂房,宜采用不带窗扇的避风天窗,但应采取防雨措施。

  6.3 机械通风

  6.3.1  设置集中供暖且设有机械排风的建筑物,当采用自然补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条件、生产工艺要求或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宜设置机械送风系统。设置机械送风系统时,应进行风量平衡及热平衡计算。每班运行不足2h的机械排风系统,当室内卫生条件和生产工艺要求许可时,可不设机械送风补偿所排出的风量。

  6.3.2 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应采用循环空气:

  1 含有难闻气味以及含有危险浓度的致病细菌或病毒的房间;

  2 空气中含有极毒物质的场所;

  3 除尘系统净化后,排风含尘浓度仍大于或等于工作区容许浓度的30%时。

  6.3.3 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供暖合用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的厂房,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面排风时,宜送至作业地带;

  2 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气,而不同时放散热的厂房,当从下部地区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区域;

  3 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直接向工作地点送风。

  6.3.4 机械通风系统室外计算参数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冬季通风耗热量时,应采用冬季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2 计算冬季消除余热、余湿通风量时,应采用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  计算夏季消除余热通风量,或计算通风系统新风冷却量时,宜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室内最高温度限值要求较严格,可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计算消除余热通风量或新风冷却量。

  4  计算夏季消除室内余湿的通风量时,宜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和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室内最高湿度限值要求较严格,可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和夏季空气调节室外湿球温度计算消除余湿通风量。

  6.3.5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直接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2 近距离内有排风口时,应低于排风口;

  3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置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4 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6.3.6 符合下列全部条件时,可设置置换通风:

  1 厂房内有热源或热源与污染源伴生;

  2 污染空气温度高于周围环境空气温度;

  3 房间高度不小于3m;

  4 厂房内无强烈的扰动气流。

  6.3.7 置换通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置换通风风口宜落地安装。厂房内物流频繁时,置换通风风口可吊装,风口底部距离地面不应大于2m。

  2 人员活动区内气流分布应均匀。

  3 置换通风口的出风速度不宜大于0.5m/s。

  6.3.8  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厂房,除应设置局部排风外,宜从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当车间高度小于或等于6m时,其排风量不应小于按1次/h换气计算所得的风量;当车间高度大于6m时,排风量可按6m3/(h·m2)计算。

  6.3.9  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建筑物内温度最高、含湿量或有害物质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全面排风量的分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放散气体的相对密度小于或等于0.75,视为比室内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建筑内放散的显热全年均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排出;

  2  当放散气体的相对密度大于0.75,视为比空气重,且建筑内放散的显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而沉积在下部区域时,宜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2/3、上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1/3;

  3 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相对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时,可只设上部或下部区域排风;

  4 上、下部区域的全面排风量中应包括该区域内的局部排风量;地面以上2m以下应为下部区域。

  6.3.10 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室内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应大于0.1m;

  2 因建筑构造形成的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

  6.3.11 排除含有剧毒物质、难闻气味物质或含有浓度较高的爆炸危险性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的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外。

  6.3.12 采用燃气加热的供暖装置、热水器或炉灶等的通风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的相关规定。

  6.4 事故通风

  6.4.1 对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毒气体、有爆炸危险气体或粉尘的场所,应根据工艺设计要求设置事故通风系统。

  6.4.2 事故通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时,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诱导式事故排风系统;

  2 具有自然通风的单层建筑物,所放散的可燃气体密度小于室内空气密度时,宜设置事故送风系统;

  3 事故通风可由经常使用的通风系统和事故通风系统共同保证。

  6.4.3 事故通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条件通过计算确定,且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房间计算体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房间高度小于或等于6m时,应按房间实际体积计算;

  2 当房间高度大于6m时,应按6m的空间体积计算。

  6.4.4 事故排风的吸风口应设在有毒气体或爆炸危险性物质放散量可能最大或聚集最多的地点。对事故排风的死角处应采取导流措施。

  6.4.5 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

  2 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应高于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

  3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20m。

  4 排风口不得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

  6.4.6 工作场所设置有有毒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监测及报警装置时,事故通风装置应与报警装置连锁。

  6.4.7 事故通风的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及靠近外门的外墙上设置电气开关。

  6.4.8 设置有事故排风的场所不具备自然进风条件时,应同时设置补风系统,补风量宜为排风量的80%,补风机应与事故排风机连锁。

  6.5 隔热降温

  6.5.1  工作人员较长时间直接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当其热辐射强度大于或等于350W/m2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受辐射热影响较大的工作室应隔热。

  6.5.2 经常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应根据工艺、供水和室内环境等条件,分别采用水幕、隔热水箱或隔热屏等隔热。

  6.5.3 工作人员经常停留的高温地面或靠近的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高于40℃。当采用串水地板或隔热水箱时,其排水温度不宜高于45℃。

  6.5.4 较长时间操作的工作地点,当热环境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设置局部送风。

  6.5.5 当采用不带喷雾的轴流式通风机进行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轻劳动地点的风速应为2m/s~3m/s;

  2 中劳动地点的风速应为3m/s~5m/s;

  3 重劳动地点的风速应为4m/s~6m/s。

  6.5.6  温度高于35℃、热辐射强度大于1400W/m2,且工艺不忌细小雾滴的中、重劳动的工作地点可设置喷雾风扇降温。采用喷雾风扇进行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风速应采用3m/s~5m/s,雾滴直径宜小于100μm。

  6.5.7 当局部送风系统的空气需要冷却处理时,其室外计算参数应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相对湿度。

  6.5.8 局部送风系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送风气流宜从人体的前侧上方倾斜吹到头、颈和胸部,也可从上向下垂直送风;

  2 送到人体上的有效气流宽度宜采用1m;对于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的轻劳动,可采用0.6m;

  3 当工作人员活动范围较大时,宜采用旋转送风口;

  4 局部送风的计算应按本规范附录J规定的方法进行。

  6.5.9 特殊高温的工作小室应采取密闭、隔热措施,并应采用空气调节设备降温。

  6.6 局部排风罩

  6.6.1  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有害气体应设置排风罩捕集。排风罩内的负压或罩口风速应根据污染物粒径大小、密度、释放动力及周围干扰气流等因素确定。有条件时,可采用工程经验数据。

  6.6.2 排气罩设计宜采用密闭罩。密闭罩的设计风量应按下列因素叠加计算:

  1 物料进入诱导的空气量;

  2 设备运转鼓入的空气量;

  3 工艺送风量;

  4 物料和机械散热空气膨胀量;

  5 压实物料排挤出的空气量;

  6 排出物料带走的空气量;

  7 控制污染物外溢从缝隙处吸入的空气量。

  6.6.3  用于除尘的密闭罩,在确定密闭罩结构、吸风口位置、吸风口平均风速时,应使罩内负压均匀,应防止粉尘外逸和防止排风带走大量物料。吸风口的平均风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粉料的筛分不宜大于0.6m/s;

  2 物料的粉碎不宜大于2m/s;

  3 粗颗粒物料的破碎不宜大于3m/s。

  6.6.4 当工艺操作不允许采用密闭罩时,可选用半密闭罩或柜式通风罩。其排风量应按防止粉尘或有害气体外逸,通过计算确定。

  6.6.5 粉尘或有害气体发散面积小且不允许设置密闭罩时,可采用外部吸气罩。外部吸气罩的排风量应根据罩口形式、控制点风速等因素经过计算确定。

  6.6.6 工业槽边排风罩的排风口风速应分布均匀,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槽宽小于或等于0.7m时,宜采用单侧排风;槽宽大于0.7m且小于或等于1.2m时,宜采用双侧排风;

  2 槽宽大于1.2m时,宜采用吹吸式排风罩;

  3 圆形槽直径为500mm~1000mm时,宜采用环形排风罩。

  6.6.7  当工艺产生大量诱导热气流时,排气罩宜采用热接受排气罩。热接受罩的断面尺寸不应小于罩口处污染气流的尺寸。热接受罩的排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L——热接受罩的排风量(m3/s);

  Lz——罩口断面热射流量(m3/s);

  v——扩大面积上空气的吸入速度,取0.5m/s~0.7m/s;

  F——罩口的扩大面积(m2)。

  6.6.8 高速旋转的工艺设备产生的诱导污染气流应采用接受式排气罩,排风罩的排风量可按经验公式确定。

  6.6.9  排风罩的材料应根据粉尘或有害气体温度、磨琢性、腐蚀性等因素选择。在可能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环境,罩体应采用防静电材料制作或采取防静电措施。

  6.6.10  多台排风柜合并设计为一个排风系统时,应按同时使用的排风柜总风量确定系统风量。每台排风柜排风口宜安装调节风量用的阀门,风机宜能变频调速。

  6.6.11 设有排风柜的房间应按房间风平衡设计进风通道,并应按房间热平衡设置供暖或空气调节设施。

  6.7 风管设计

  6.7.1 风管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的截面尺寸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的规定执行;

  2 矩形风管长、短边之比不应超过10。

  6.7.2 风管材料应满足风管使用条件、施工安装条件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2 风管材料的防火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3 风管材料的防腐蚀性能应能抵御所接触腐蚀性介质的危害;

  4 需防静电的风管应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6.7.3 风管壁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壁厚应根据风管材质、风管断面尺寸、风管使用条件等因素确定,且不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中有关最小壁厚的要求;

  2 当采用焊接连接方式时,金属风管壁厚不应小于1.5mm。

  6.7.4 系统漏风量应通过选择风管材料以及风管制作工艺控制。系统漏风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非除尘系统不宜超过5%;

  2 除尘系统不宜超过3%。

  6.7.5  通风、除尘、空气调节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宜符合下列规定。当通过调整管径仍无法满足要求时,宜设置风量调节装置:

  1 非除尘系统不宜超过15%;

  2 除尘系统不宜超过10%。

  6.7.6 风管设计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除尘系统风管设计风速宜按表6.7.6采用;

  2  除尘系统风管设计风速应根据气体含尘浓度、粉尘密度和粒径、气体温度、气体密度等因素确定,并应以正常运转条件下管道内不发生粉尘沉降为基本原则。设计工况和通风标准工况相近时,最低风速不应低于本规范附录K的规定。

  表6.7.6 风管内的风速(m/s)

风管类别

金属及非金属风管

砖及混凝土风道

干管

6~14

4~12

支管

2~8

2~6

  6.7.7 下列情况下风管应采取补偿措施:

  1 输送高温烟气的金属风管,应合理布置管道以及膨胀节、柔性接头和管道支架,并应选用合适的管道托座和减小管道对支架的推力;

  2 线膨胀系数较大的非金属风管直段连续长度大于20m时,应设置伸缩节。

  6.7.8 当风管内可能产生凝结水或其他液体时,风管应设置不小于0.005的坡度,并应在风管的最低点设置排水装置。

  6.7.9 除尘系统的风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圆形钢制风管。除与阀门、排风罩、设备的连接处以及经常拆装的管段可采用法兰连接外,除尘风管应采用焊接连接方式。

  2 除尘风管最小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风中含细矿尘、木材粉尘的风管直径不应小于80mm;

  2)排风中含较粗粉尘、木屑的风管直径不应小于100mm;

  3)排风中含粗粉尘、粗刨花的风管直径不应小于130mm。

  3 风管宜垂直或倾斜敷设。倾斜敷设时,与水平面的夹角宜大于45°。水平敷设的管段不宜过长。

  4 支管宜从主管的上面或侧面连接,三通的夹角宜采用15°~45°,90°连接时宜采取扩口导流措施。

  5 应减少弯头数量,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宜加大弯头曲率半径和减小弯头角度。

  6 输送含尘浓度高、粉尘磨琢性强的含尘气体时,风管易受冲刷部位应采取防磨措施。

  7 在容易积尘的异形管件附近,宜设置密闭清扫孔。

  8 支管上宜设置风量调节装置及风量测定孔,风量调节装置宜设置在垂直管道上。

  9 风管支、吊架的最大跨距宜按挠度确定。室外管道挠度不宜超过跨距的1/600,室内管道的挠度不宜超过跨距的1/300。

  10 当风管安装高度超过2.5m时,需要经常操作和维护的部位宜设置平台和梯子。

  11 大管径除尘风管,当有人员进入风管内部操作、检修的可能时,管道内部孔洞处应安装防踏空格栅或栏杆。

  6.8 设备选型与配置

  6.8.1  选择空气加热器、空气冷却器和空气热回收装置等设备时,应附加风管和设备等的漏风量,系统允许漏风量不应超过本规范第6.7.4条的附加风量,当计算工况与设备样本标定状态相差大时,应按计算工况复核设备换热能力。

  6.8.2 通风机宜根据管路特性曲线和风机性能曲线进行选择,其性能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风机的风量应在系统计算的总风量上附加风管和设备的漏风量,通风机的压力应在系统计算的压力损失上附加10%~15%;

  2 当计算工况与风机样本标定状态相差较大时,应将风机样本标定状态下的数值换算成风机选型计算工况风量和全压;

  3 风机的选用设计工况效率不应低于风机最高效率的90%;

  4  采用定转速通风机时,电机轴功率应按工况参数计算确定;采用变频通风机时,电机轴功率应按工况参数计算确定,且应在100%转速计算值上再附加15%~20%;通风机输送介质温度较高时,电动机功率应按冷态运行进行附加。

  6.8.3 通风机并联或串联安装,其联合工况下的风量和风压应按通风机和管道的特性曲线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通风机不宜并联安装;

  2 串联安装的通风机设计风量应相同;

  3 变速风机并联或串联安装时应同步调速。

  6.8.4 当通风系统风量、风压调节范围较大时,宜采用双速或变频调速风机。

  6.8.5 为防毒而设置的排风机应独立设置,不应与其他系统的通风设备布置在同一通风机室内。

  6.8.6 大型通风机应预留检修场地,并宜设置吊装设施及操作平台。通风机露天布置时,其电机应采取防雨措施,电机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6.8.7 通风机进、出风口不接风管或风管较短时,风口应设置安全防护网。风机与电机之间的传动皮带应设置防护罩。

  6.8.8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通风设备和风管应采取保温或防冻等措施:

  1 不允许所输送空气的温度有较显著升高或降低时;

  2 所输送空气的温度相对环境温度较高或较低时;

  3 除尘风管或干式除尘器内可能有结露时;

  4 排出的气体可能被冷却而形成凝结物堵塞或腐蚀风管和设备时;

  5 湿式除尘器可能被冻结时。

  6.8.9 有振动的通风设备进、出口应设置柔性接头。通风设备进、出口风管应设置独立的支、吊架,管道荷载不应加在通风设备上。

  6.8.10 电机功率大于300kW的大型离心式通风机宜采用高压供电方式。

  6.8.11 离心通风机宜设置风机入口阀。需要通过关阀降低风机启动电流时,应设置风机启动用的阀门,风机启动用阀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低压供电、供电条件允许且电动机功率小于或等于75kW时,可不装设仅为启动用的阀门;

  2 中低压供电、电动机功率大于75kW时,宜设置启动用风机入口阀;

  3 风机启动用阀门宜为电动,并应与风机电机连锁。

  6.8.12 大型离心式通风机轴承箱和电机采用水冷却方式时,应采用循环水冷却方式。

  6.8.13 排除含有蒸汽的空气,其通风设备应在易积液部位设置水封排液口。

  6.9 防火与防爆

  6.9.1 对厂房或仓库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应根据工艺要求采取通风措施。

  6.9.2 下列场所均不得采用循环空气:

  1 甲、乙类厂房或仓库;

  2 空气中含有的爆炸危险粉尘、纤维,且含尘浓度大于或等于其爆炸下限值的25%的丙类厂房或仓库;

  3 空气中含有的易燃易爆气体,且气体浓度大于或等于其爆炸下限值的10%的其他厂房或仓库;

  4 建筑物内的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房间。

  6.9.3 在下列任一情况下,通风系统均应单独设置:

  1 甲、乙类厂房、仓库中不同的防火分区;

  2 不同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

  3 建筑物内的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单独房间或其他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单独房间。

  6.9.4 对于生产、试验中散发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性物质的厂房或局部房间,其机械通风系统宜采用局部通风方式。

  6.9.5  排除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气或粉尘的局部排风系统,其风量应按在正常运行情况下,风管内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值的50%计算。

  6.9.6 放散有爆炸危险性物质的房间应保持负压。

  6.9.7 根据工艺要求在爆炸危险区域内为非防爆设备的封闭空间设置的正压送风系统,其进风口应设置在清洁区,正压值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6.9.8  甲、乙类厂房、仓库及其他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单独房间或区域,其送风系统的进风口应与其他房间或区域的进风口分设,其进风口和排风口均应设置在室外无火花溅落的安全处。

  6.9.9  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粉尘的空气,在进入排风机前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除尘器进行处理。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除尘器、排风机应与其他普通型的排风机、除尘器分开设置。

  6.9.10 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宜布置在厂房外的独立建筑中,该建筑与所属厂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0m。

  6.9.1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可布置在厂房内的单独房间内,但不得布置在车间休息室、会议室等房间的下一层。与休息室、会议室等房间贴邻布置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3.0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至少有一侧外围护结构:

  1 有连续清灰设备;

  2 除尘器定期清灰,处理风量不超过15000m3/h,且集尘斗的储尘量小于60kg。

  6.9.12 粉尘遇水后,能产生可燃或有爆炸危险的物质时,不得采用湿式除尘器。

  6.9.13 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和碎屑的除尘器应布置在系统的负压段上,且应设置泄爆装置。

  6.9.14 用于净化含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湿式除尘器,可布置在所属生产厂房或排风机房内。

  6.9.15 在下列任一情况下,供暖、通风与空调设备均应采用防爆型:

  1 直接布置在爆炸危险性区域内时;

  2 排除、输送或处理有甲、乙类物质,其浓度为爆炸下限10%及以上时;

  3 排除、输送或处理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粉尘、纤维等物质,其含尘浓度为其爆炸下限的25%及以上时。

  6.9.16 用于甲、乙类厂房、仓库及其他厂房中有爆炸危险区域的通风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宜设置在生产厂房外或单独的通风机房中;

  2 送、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

  3 排风设备不应与其他房间的送、排风设备布置在同一机房内;

  4 送风设备的出口处设有止回阀时,可与其他房间的送风设备布置在同一个送风机房内。

  6.9.17 用于甲、乙类厂房、仓库及其他厂房中有爆炸危险区域的通风设备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在专用机房中的排风机应采用防爆型,电动机可采用密闭型;

  2 直接设置在甲、乙类厂房、仓库及其他厂房中有爆炸危险区域的送、排设备,通风机和电机均应采用防爆型,风机和电机之间不得采用皮带传动;

  3 送风设备设置在通风机房内且送风干管上设置止回阀时,可采用非防爆型。

  6.9.18 用于甲、乙类厂房、仓库的爆炸危险区域的送风机房应采取通风措施,排风机房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次/h。

  6.9.19 排除或输送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物质的风管不应穿过防火墙和有爆炸危险的车间隔墙,且不应穿过人员密集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6.9.20  一般通风系统的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和不燃性楼板等防火分隔物。如确实需要穿过时,应在穿过处设防火阀。在防火阀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风管穿过处的缝隙应用防火材料封堵。

  6.9.21 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排风管应采用金属管道,并应直接通到室外的安全处,不应暗设。

  6.9.22  排除或输送有爆炸或燃烧危险物质的排风系统,除工艺确需要设置外,其各支管节点处不应设置调节阀,但应对两个管段结合点及各支管之间进行静压平衡计算。

  6.9.23  直接布置在空气中含有爆炸危险物质场所内的通风系统和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通风系统上的防火阀、调节阀等部件,应符合在防爆场合应用的要求。

  6.9.24  排除或输送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物质的通风设备和风管均应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当风管法兰密封垫料或螺栓垫圈采用非金属材料时,还应采取法兰跨接的措施。

  6.9.25  热媒温度高于110℃的供热管道不应穿过输送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气、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风管,亦不得沿风管外壁敷设;当热媒管道与风管交叉敷设时,应采用不燃材料绝热。

  6.9.26 排除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混合物的风管,应沿气体流动方向具有上倾的坡度,其值不应小于0.005。

  6.9.27  排除有爆炸危险粉尘的风管宜采用圆形风管,宜垂直或倾斜敷设。水平敷设管道时不宜过长,需用水冲洗清除积灰时,管道应沿气体流动方向具有下倾的坡度,其值不应小于0.01。

  6.9.28 设有可燃气体操测报警装置时,防爆通风设备应与可燃气体探测报警装置连锁。

  6.9.29  排除或输送温度大于80℃的空气或气体混合物的非保温金属风管、烟道,与输送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风管及管道应有安全距离,当管道互为上下布置时,表面温度较高者应布置在上面;应与建筑可燃或难燃结构体之间保持不小于150mm的安全距离,或采用厚度不小于50mm的不燃材料隔热。

  6.9.30  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缆线等不得穿过风管的内腔,并不得沿风管的外壁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液体管道不得穿过与其无关的通风机房。

  6.9.31 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800m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不然材料。


此案例关键词:
相关案例

免费量房

获取案例

免费报价

您的称呼
您的电话
建筑面积
净化需求

办公室净化公众号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张先生

联系方式:15000180527

联系邮箱:15000546345@163.com

公司地址:上海沈砖公路5666号临港科技城

服务范围:

主要为浦东、闵行、松江、奉贤、金山、青浦、嘉兴、嘉善、苏州、无锡、南通等上海周边地区客户提供办公室净化、办公楼净化设计、厂房净化设计及工厂钢结构搭建,无尘净化车间装饰净化服务。